【魂源太极】:太极拳生命


发布日期:2017-04-26

太极是一种生活方式!享受健康生活


太极是心灵,拳拳服膺,体验宇宙生命的大化流行和生生之德,可谓“生命太极拳”。

太极拳所能呈现的境界,是人对心灵的一种回归。人的俯仰能无限的展开,是由于人的觉性的运作。

觉性是完整的圆,它有归于中心的力量,具有统照整体的能,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的有机体。

太极是有无相生,冲气以为和。太极者,无极而生,则是觉性的观照,觉性是不动之动,虚位以待,才有无限的可能。

生命的俯仰有合才有灵,也唯有在灵里才能合,这样的律动才是生生不息的大用。

向外的俯仰是有为的层次,向内的统合则是无为的回归。

这种相生相随,是自然的,不假以努力的,让人的觉性做为生命的主宰,人的精神才会超越一切有为僵化的运作和习性,处于一种明白四达,入神入化的通透境界。

人在进退俯仰有一种觉性的观照,则不会被人的习性带入日常情境中,才能超越习性,让人的生命无限可能得去律动,这才是对生命的全新的诠释。

太极拳是通过轻、灵、通、透、无形等等的变化,觉悟生命意象的自在、自如、自化。

聚精气以会神,感应自在的天意,生命力的触牵,大气的吐纳,生命的沐浴象雾、象风又象雨。

悬的意象很丰富,悬于虚空,精神提起,精神专注于身体的无为态,悬骨于空,关节之处空出余地,避免紧闭的状态,增加其节的自由度。

心--气--形,神气运化其间,形虚气实神照,虚灵明觉一太极。

拿住丹田练内气,绵绵若存,绵绵不绝,神气相恋,自有虚灵不昧在其中。

节节粉碎,气运如精灵在其间起舞,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生演不息。

夹脊是空洞,如水之涡。水有涡者,皆收于心也。

气运无为宜养,筋肉有为宜固。

气感是流动、变化的,由每一个当下连续,流动的串连,生命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学会享受生命的实感,生命的实感不是一种僵化、停滞。物化之稳实,会麻木生命的仁通感。

虚领顶劲有悬提之意,非精神贯注于身形之不能也。

悬置实体入虚空,使意之有为入心之无为,骨空则气为之充,丹田之气开合显于肢体,如水中浮游之生物,柔软无骨。

拳有三挺之说,颈腰膝三部位,挺有悬之意,养浩然之气于其间。

主宰于腰,腰表现为空洞虚无的状态,而命门也正是这种无为而生机无限的所在,腰的虚化方显其主宰之用,收腹可体验丹田之气之绵绵若存,腰脊的作用是在虚无中成长,无中生有的是神气,内在势起的中心是腰,周身神气的活现离不开向内的收敛。

用腰拎起全身后,融入空气之中,自身的均匀不求自得。

一羽不能加,意气不受重力。

用识、念头、思想,不是用意,识身必顶;丢乃身不透,不能周身一家;不丢不顶,用心全然地去感受是用意,执着是识,意气透沏无碍,完整一气,上下相随人难进。

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气包裹着骨肉,骨肉被动相随,气势自然而成。郝家所言骨肉分离,是指气势包裹着精神,骨是神,肉是气。

乘势而不用力,实往虚处落,务求周身一家,则一举一动,勿自伸缩,率性而为,势不可挡。

太极图,实(已)中有虚,虚(彼)中有实(自已的一点神气在其中);彼此契合,全然感受,手不自动,其势为之,当下体验意气饱满的拳,远远地超过一招一式的外在意义。


一动一太极,回到生命的原初感受,回到体验神意气的变化之中。

人在空间的移动足以暗示人对于自身身体的态度,对于生命的态度。通过有血有肉有呼吸的身体,传递来自生命的信息,经由移动,人的身体创造出自身的时空。

当身体成为艺术的器皿在空间移动,它越过了自身,指向遥远。动作覆盖了肉体,突破了肉身物理性的疆界,赋予它可见之外的,语言之外的意义。

身隐(退、反)藏于影子(形)中,隐没在无,负阴/抱阳,“生机”自现,冲气以为和。新的可能总在他背后,不,其实是前面出现,他背向前面,如老子倒骑青牛,在地平线上消失。“逝曰远,远曰反”。

神意团(聚)如“玄览”,“玄览”是吸光的镜,一般的镜是反光的,亮亮的。用镜子比作心识,则反光的镜便是经验心(识心),反映外面的事物;吸光的镜令镜变得黑黑的,故称为“玄览”;像黑洞一样,连光都吸进去了。“玄览”之内,根本无所谓“外在”,如果有“外在”,都不会外于其中。

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指一种隐退的状态。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无执故无失,神全如“解牛”。行者之路,彷佛早已存在,似乎只等待把它行出来而已。

感悟太极,理入拳事。

太极拳所言动静之机,乃生机无限,舍已入神。静则气韵生动,视静犹动;动则月印万川,如如不动。

动静之机。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乃获得一切信息的功能,信息获得的过程乃“归根”的现象,名之为“静”;自身与生俱来的顺化之良能,即一切手舞足蹈的活动之能力,乃顺从心神指令的身体活动之始终过程乃“根生”的现象, 名之曰“动”;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顺化中又听探着,不断的调整顺化的过程之相互为用的能力,乃自身的根本“攻防之机体、机制”。

这个与生俱来的 “攻防之机”,就是“动静之机”。其运用的的基本法则乃是:“以静驭动,动中亦静,静动互为其根”。

生命太极拳是回归自然,即探寻拳的本源---太极之义。所有前人能留下的遗迹---拳架和身形身法的要领,都仿佛是生命洪流奔涌过后流下的河床,太极才是人心灵里的活水,也是太极拳回归之源。

灵是慧命的体现,虚而明,透而空,有感即应。精神假借是法,灵动不居是用,不能凭借虚空,即无所谓轻灵圆活。

舍已则成势,顺势为从人。

一已之私不外气与力,所争之气有上下之分,意忿填膺则气滞,腹胀气满则实沉,均易导致人的孤独和主观,不用力者难矣。

含胸与拔背是精神内敛的表现,气息自然,气道畅通,肢体非不用力,乃不用人气,用自然之大气。

含胸为宽胸,如靠墙坦然状(身意要放大和放开),假借无穷意,方可出神入化。

气沉丹田为收腹,保持一定的张力感,腰在腹中挺立且有悬虚感,沉有潜藏的意味,气息绵绵若存。

腹内松净则气沉潜于虚,丹田乃虚无窍,所生万有无不赖此。

气沉丹田与挺腰是虚实的互用,气沉丹田不用气,腰为主宰不用腰,气敛则全身有腾挪之势,空腰则四通八达,无为而无不为。

舍已乃幻想的真切体验,契合意境,借虚而造形,假天以成势,形势所趋,何用一已之力。借势,蓄势,造势,如气势升散,水势流下,山势巍然不动而不显其动,常态自然都动之有度,这是事物的非常关键性的着力点,即势中有度。

****之境界,从人也是由已。

太极拳所言之放松,即是舍已。将自我融入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的关系之中,虚位以待,引进落空合即出;收即是放,沾粘连随不丢顶。

收敛需透,体松全赖此透,合是虚,神意之虚用也。如此不仅能觉受空间,也能运用空洞。

放松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它更像是一种智慧,它更多的需要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领会。

沉潜与轻扬均是心灵的虚用。

躯体的沉重在精神的充满中而呈现虚象,有形化无形,精神承载躯体,且构造生命,这是生命的实理。

沉潜是蓄,是藏;轻扬是腾,是飘,二者都是精神收敛入内的表现。

精神的内敛可化骨入虚,躯体的运动方能柔若无骨。

随屈就伸是自我暗示的修习,同样的举动会因意象的改变而有不同的气象,沉潜与轻扬是心象。

适当的张力易于通透,关节处留意收藏。内里有张力,外面才有可能有吸浮力,张力在骨不在肉。

升腾以腰为中心,俯瞰以悬为要领。升腾如在水中,体会水中的浮力和鼓荡;俯瞰如在空中,体会大鹏展翅的张力和大气的浮力。

太极本是心之灵,虚用(生意)落入实理(生机),返观内照皆太极。

太极拳的虚实能有多种认识,其目的都是为了拓宽人的身体的感受经验---体悟。

观照是身体能够化虚的一个途经,觉是虚化,如太极拳内在的一些要求,虚灵顶劲,松腰,空腰,沉肩,松肩,坠肘,藏肘.....等等,这些都是各种虚化的表现。但究其当下的情境,也可以说是实实在在,可体验到的一些感受,否则难以形成交流。

身体的虚灵,以及通透,是太极拳习练的目的---护养生命的灵。麻木不仁,动作僵硬,都是缺少生命柔美的状态。松则虚,柔则灵,松柔是生命所能表现的质地。意境的空灵,是生命本有的虚无。太极拳的力量之源头,正是这生命的空洞虚无。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虚实皆是意,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周身节节粉碎,无定向无凭依,灵动不居。实为一种意志,一种韵律,一种成长的感觉;虚为超越的,飘逸的,融化万有而不执的意境。

周身节节贯串,有着一种生意,断骨仍有皮肉连的感觉,通透的周身似乎表明一种状态,身体的灵魂摆脱了后天的心脑意志,忘我而翩翩起舞。

虚实在节节处,则周身生机充盈,无丝毫间断;虚实分清楚,则周身活灵活现,如鱼在水中,鸟在空中。

虚实即乾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太极拳的心法是开启人的灵性。身体的完整合一与自在无碍,与进入生命的觉性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生命有觉性的主宰,每一个当下,都是鲜活,流畅的,创生的,身体的守柔顺随,方可明白四达。

神是骨,气是肉,明白四达就是要虚位,"无之以为用",则觉性方能进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虚位是无限,是大有,是太极。太极拳的起承开合均来自这个全然(空),这个虚位是人运作能量的状态,就像在海中章鱼的游动,它体会旁边的动,它跟着动,相和,相倾,相随---进入生命状态的自我演化,你要进入身体内在去感受能量的相随,进入微妙的感觉,贴近它,融入它。就像一群候鸟一样,就像一群鱼一样,在跳生命之舞。在海中,在空中漫游,所有能量都是相随的,它本来就是这个状态的,所以,以我们的觉性来感觉它的律动---相和,相倾,相随。当我们内在能量阻塞了,身体也就不舒服,不通也就不能够相随了。

容许你的生命可以相生,相随。如何容许它呢?处无为之事,身心俱忘,你没有干扰,你进入灵性状态,无为就是人的本源的状态,在这你可以重新找到生命的律动,重新相生,相随。

小孩在玩耍时的全身心的投入正是这种灵性的做为,到成人只能是灵光乍现了,灵感的呈现已是那么的希缺和难得了。

太极拳体会的是这种和谐,手舞足蹈,性情率真。对于太极,刘蕺山有过很好的解说:“太极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阳生阴,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万物,皆一气自然之变化,而合之只是一个生意,此造化之蕴也。惟人得之以为人,则太极为灵秀之钟,而一阳一阴分见于形神之际,由是淆之为五性,而感应之涂出,善恶之介分,人事之所以万有不齐也。惟圣人深悟无极之理而得其所谓静者之主之,乃在中正仁义之间,循理为静是也。天地此太极,圣人此太极,彼此不相假而若合符节,故曰合德。”

太极拳的"时"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更不能理解为一种平面化或决定化的所谓客观规律,它有着更为深刻和充满玄机的内涵,象征的是一个整体的背景或境域。宇宙是一个大化流行的过程,而这一境域就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方式,即一种生存状态的时机化方式。

"太极"喻示一种*广大的境域,从两仪,四象到八卦直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本方式都是"太极"。天地间的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一种当下性的境域性存在,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人天整体和谐,相互感通而构成一个性情宇宙。这就使得对这个变化无限而又不完全外在于人的宇宙的把握必须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和感受,具有随机性,不可思议性,故只能体悟。

"太极"的生生不息的大易之时,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的接续,"时"固然是大化流行中某一阶段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不是既定的,它既是过去各种可能性的整合,又蕴涵了未来流变的各种可能性。作为主体的人,应趋时而作,根据境域的变化来调整自已的行动,不可逆时而行。

动静不失其时,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它使人摆脱一切现成的既定状态,而进入一个机变和充满灵性的世界,活化在活泼机变的境域之中。"时"乃是大道流变的行势之象。此征示行势之易象,其着眼点在"行"和"事",而并不在"形"与"物",因此,人们才能观其玄虚,用其周行。此所谓玄虚并不是虚无,而是天下行事之精微---大道流变之行势机制。

太极拳的初步境界为人如站在水中,水的浮力能使人处在失重的状态,人的气息与水势之间发生着微妙的感受,身体各部随遇而安,虽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却不会起强劲,只是着力于与水的和谐共处。郝少如前辈也有人如轻气球一样摆放在那里的说法,郑曼青前辈更有在空气中游泳之说,这些状态的假借使人更易对境域的时机化有所体认。太极拳的修练难去的是形化与物化,难得的是气化和神化(即时的运化)。

太极的意象表达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气韵生动的体认,使人的身体变成了练拳人的心灵之家。身体因人的心灵感应,而轻灵通透,自在无碍,举动间神气充盈,屈伸开合听自由,有感即应,身体呈现的生机,使人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或许这就是****的境界。


太极拳有着美好的愿望,太极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意境。太极拳反映的是大化流行,是技进乎道,其通达之境,决不是一人一家所能创造的。

太极拳具备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超越性,它不能执著于一物、一景、一事、一理, 而应通达无碍;

二是体验性,具有一定的感性意味,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体验。

太极拳讲究"用意",意味着人的心灵生活的内含特征,意味着它的能动性。

残缺的圆和残缺的三角形它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些零碎的、并不相交为一封闭图形的一大堆线段和曲线而已,为什么我们还是会把它们看做一个个残缺的圆和三角形?

人类的心灵能力发生在想像、现实、象征三大领域之间,这三个领域构成正常人的生活世界,构成正常人的知觉能力和感觉能力。 

真正源始的"用意",不是纯粹意识的意向性,而是身体的意向性。

当然,这样的身体已不再是意识进行意向性活动的工具,也不是对象世界的组成部分,而是人类根本的存在方式。

身体的意向性功能表现在,它能够在自己的周围筹划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并且与世界进行一种往复不已的相互作用。

正是通过这种作用,我们才得以通过知觉领悟到对象的意义。

正是我的身体知觉到了别的身体,并且它感觉到别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意向的神奇的延伸,是一种熟练的对待世界的方式;从此以后,就像我的身体的部分一起构成为一个系统,他人的身体和我的身体成为一个单一的全体,是单一现象的反面和正面,而我的身体在每一时刻都是其迹象的无名的存在从此以后同时栖息于这两个身体中。

我与事物的关系以身体意向性为核心,我与他人的关系同样如此。

中国哲学家认为,天、地、人之间,身(体)、心(知)、灵(觉)、神(明)之间,都是“相成”、“相济”的关系,彼此处在密切联系的关系网络之中。

在对太极拳的理解中,人们常会提到中心和重心这两个词语。

重心是对实体的一种物理描述,重心的变易在太极拳理中常被用于脚下虚实的转换,如一九.二八.三七.......等等。

中心是对太极图中阴阳,虚实,黑白之间势态变化的一种描述,是构成势的中心。

太极拳的思想摸式大致可有几个方面:一,实体-属性;二,力-能量;三,系统论;四,基因-信息。

实体-属性的思想摸式在初学者中常见,一招一式,易摸仿。

力-能量的思想摸式多在劲和气的感受中,气势的构成有了中心的认识。

系统论的思想摸式体现在生命的开放和通达中,生生不已。


基因-信息的思想摸式反映着精神的薪传,心心相印,道法自然。

重心是实的,客观的反映,人的一举一动都有重心的变化,但用来描述太极拳的气势变化就无能为力了。

中心是虚实之间的,是人对自已精神气势的感悟,升降开合蓄发等各种变化均离不开这个中心。

太极拳的修习*忌重复,身体的运动一定要合上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绵绵不断的内心活动即心象的建构,是有形的运动得以超越的基础。

练拳不在样式而重在气势和精神的贯注。内心所能承载的手脚和身体的空间运动是无限的,也是浑然一气的。

我们都熟悉青原惟信禅师关于山水的三种不同境界的描述。同样的“见山是山”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从外面赋予的,而是自内部生长的,意义内在于拆分与重组的过程之中,而不在于*终达到的目标。

用渗透二字来显示人体内在运动的意境和特征是太极拳修习中常用的术语。

太极拳做为唤醒人的神气活现的一门艺术,离不开用意的途径,渗透二字则能够唤起人对自身内在的运动感,而让人体的质感从实体向气化的转变。

渗透二字让人联想到海棉对水气的吸入,因此,人应该有一个预设,即将人体松开,虚以待之。如肩向胯,胯向脚的渗透,需要唤起人对具体部位的觉察和感觉,而且还需要为自已的感觉按排一定的时间,以期产生一种内质的通透感。人体由于虚象感觉的注入而让人内部发生改变,这样,才有内在的升降和开合运动,这完全不同于人实体的运动状态(外形)。

人体有了渗透感,还可以向体外空间或空间中的物体渗透,渗透表示一种相互关系的呈现,并且随着人的情绪的参与,可信以为真的显示出某种节奏和运动的趋势,这种势态生生不已,有如大道的有为,而人只是顺势为之罢了。

如伸赖腰的练习,就可以唤起人的内部运动势态。

如手向地面渗透,就有与地面合一的感觉,这也是落地有根的练习,一点不但可以有根,也可从六面去求浑一的意境。又如松肩入地的感觉,也是一种渗透的练习。

渗透不可带有强迫的意思,不是想出来的,更象是用心观照出来的。

太极拳是人体的骨肉运动化为神气运动的过程,大多练习者往往停留在骨肉运动阶段,这是对用意不用力缺乏用心体会的结果。

意是一种生态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 感悟。这种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即为“体验之思”。

太极拳所讲的用意不是有为,恰恰是心灵开启光芒,活活泼泼,充满生机的一种境界。

太极拳属于无为法的拳,后天心识对拳的干预甚少甚微,充分发挥无为而大为的自然法则。

体悟太极拳,重点在通。通达博雅,故在知识与心态上可以通贯地去掌握事理。

为通博之学者,略沉潜,即能致广大而极精微,成为通人。

体悟太极拳,需要人的一点灵机 ,类似潜意识的学习经验,有身心沉浸其中的状态。

太极拳是探究生命的学问,虚灵明觉之心,应感而动之意,这二者是太极拳体悟中感应的*终根据,“一气流通”即感应,是一种从隐而显,由散至聚,归寂入感的创造。

太极是一种精神状态,而非一种世界状态。我们心中要么有希望,要么没有希望。

它是一种灵魂的维度,而且它根本不依赖于对这个世界的某种特别的观察或对这种形势的估价----它是一种精神定位,一种内心指向;它超越直接体验到的世界。

练拳多讲借地心吸力和借他人之力,这容易使人产生对待。

太极拳讲究见机(几)行事,而见机(几)行事就需要“知几”,而倾听和观察则是第一要务。

倾听、观察乃是在“****” 视域下的一种领悟,一种致力于“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生存领悟。因此,这种领悟拒绝任何把天地作为对象来打量的做法。

通过倾听和观察,我们的先人“与时俱化”地应答着天地之消息,并以此赞天化育,“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这个“几”,也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间的缘,“知几”就是“知缘”,因而也就是一种缘构性领悟。

而“几”则是我们的生存境域,无从对待,也无从相对。

因为我们始终已经无可奈何地被抛在一种天地、阴阳的相摩相荡之“几”中了,或者说在这 “几”中生存着了。

拳论有云:“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如何学习的这个“一”-----其实是间隙的打开,是贯穿本身之为一,不是某个固定的“一”。

传统的注释所谓:一贯则为圣人,执一则为异端。因此,不仅仅是“一”——执于一端就是偏执了,没有叩其两端,而且还要空空如也!这个空空使贯穿,贯通可能,因此,一贯,空空,通畅——隐含的都是“通”。通之为道,就是权变,就是顺应节奏的变化。

一旦,我们以这个“贯穿”来思考“一”,思考太极拳的种种法度,我们的思路将更加开阔,不再局限在具体的姿势行为上,而是思考这个姿势本身的形成,是在一贯,空空和通畅中一直保持间隙的之通的,对这个通道的感受就是中国思想的核心:感通的思想。

这里的解释指明,如果只是思考那个“一执”的法则,而不是思考贯通的法则,就会堵塞道本身流行和贯通的力量。要知道,任何一的法则都是试图去填满那个空旷。

一贯”的思考就是一个不断倒空人们已有的私念的过程。也是孔子在《礼运》中所归结的天意之“大顺”的法则:“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这让人想到庄子的庖丁解牛。

太极拳常用“听”字,因为那个围绕身躯而敞开的场域,本身就是深渊性的(如临深渊)。“听”实乃用心来听,听就不仅仅是“止于耳”了,而是对生命气息的倾听,倾听生命的气息,因为,这些生命情调是对自身限度的超越。“心”如何安顿在这个悬空的、一直空空的场域?——这构成了太极拳的核心秘密(心法)。
太极拳做为身心修持的学问,是形躯身体、精气化行、心灵情意、神明道境四位一体、显隐相济的。 阴阳之理说明了太极拳的修练尚有不可见,不可觉的一面。 

感觉的流动,显隐的变化,正是在太极这个虚实的平台上产生的。 

练太极拳实在不能以技为之,是技进乎于道的。